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

深明十五條佛規的真義,感念天恩,報答天恩。

深明十五條佛規的真義,感念天恩,報答天恩。

天的恩,是無處不在的。
仙佛的慈悲,是真實可感,永難報答的。感謝皇天慈悲,感謝仙佛慈憫,為了怕我們這些末後的眾生,根小福薄,難修回天,所以數次臨壇,一再地將這十五條佛規的真義,一一詳述。
漢鍾離大仙說,不要小看這十五條佛規,它是非常好的天梯,照著去行,成佛有餘。
希望每一位有心修辦的前賢們,都能夠因此而深明十五條佛規的真義,並永遠感念天恩,永遠報答天恩。
第一條  尊敬仙佛
你們尊敬仙佛,不應該只是尊敬那看得到的仙佛,還要尊敬你心中的那個仙佛。你們都很尊敬佛堂裡的仙佛,可是你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?你有尊敬嗎?你有真正的敬重嗎?你們一有事情,往往會想到去請教仙佛,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不請教自己,請教自己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?佛說:「即心即佛,心即是佛。」,真正的佛到底在哪裡呢?佛,本來就在你們的心中啊!只要你們所做的一切,內不離自性,外不悖佛性,一切合乎天理,一切不違背良心,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。好像復聖顏回,他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。這拳拳服膺,誠心抱守,就是尊敬自家的仙佛。而他為甚麼要拳拳服膺呢?因為他知道這人生很短暫,事事很無常,他要把握住機會,去行善,去積德,利用機會,去行功,去立德。顏夫子他很聰明,他知道人很難活到一百歲,所以他不往外修,不往外看,只一心一意的內觀自性,修自家佛,專心專意的改脾氣,去毛病。所以,他才能夠修到不遷怒,不二過的境界。三十二歲就成就為一位傑出的聖人,如果他不是往內自修,尊敬自家佛,可能會成就如此嗎?同樣的,曾夫子也一樣修行,他曾說過:「吾日三省吾身,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他每天拿來反省自己的事:我替別人計劃做事盡心盡力了嗎?我跟朋友交往有不夠真誠信實的地方嗎?老師所教授我的,我有認真學習,溫習了嗎?可是,他們兩個在修為上,在方向上,一個是向內,一個是往外,就這麼一點小小的差異,他們日後的成就,就自然有高有低,層次不同。如果你往內修,以自性佛為主,這一個層次自然就高。如果你往外修,注重外相,你的層次自然就比較低了。雖然這看起來,只是些微的差別,但是切記這一點的差別,卻就是所謂的「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」啊。你看,顏夫子他日日夜夜認真的改脾氣、去毛病、修心性、充內德,並且把握機會行善、行道,更時時刻刻戒慎恐懼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深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,及隨時隨地迴光返照,以覺為師。所以他才可以在短暫的生命中,成就為一位了不起的聖人。而曾夫子,他一樣修心,卻重在外在的待人處世、有形事相,所以在成就聖人的層次上,畢竟差了一點兒。所以徒兒們啊,你們一定要把握住這三期末劫的佳期良辰,好好的尊敬自己身上的那尊仙佛,「二六時中,允厥執中」,就是時時刻刻抱守中道,並且認認真真的認理實修,「是理則進,非理則退」,則當你如是尊敬自家佛到極點之時,如是低心忘我之時,也就是你心中只有道,沒有自我之時,這一個時候,你已經達到「無你我、沒是非」的境界了。而在這「清心寡欲」,「渾然忘我」,「一片天心」,「無你無我」的時候,也就是徒兒們自家佛性顯現的時候。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!
第二條  遵前提後
甚麼叫遵前?甚麼叫提後?前指前賢,後指後學。甚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叫作前賢?甚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後學?徒兒們,你們說,求道早的叫作前賢,領命早的叫作前賢,身為我引師、保師、點傳師的,通通叫作前賢,是不是啊?你們所認定的就僅僅是道場上,外相上的前賢嗎?你們可知道,德性夠的、智慧高的、言行一致、足以服眾,足以作為眾人標杆,足以引導眾人的,才有資格叫作前賢,也唯有如此的前賢,才有資格讓人尊敬。而讓眾生打從內心真正的遵從他啊,否則你德性不足,智慧不夠,只一昧地,一盲引眾盲,相牽入火坑,又如何能真正的引領眾生回理天呢?你不能引導眾生回到理天,你又哪來的資格叫前賢呢?同樣的,誰又是真正的後學呢?是進道晚的嗎?是領命晚的嗎?還是被人引保的叫做後學?徒兒們,天時已經到最末後了,如果你們還不能突破一切的形象,回歸真實的自性,只徒然在名相上執著,哪你們又如何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?而實實在在的認識自性中娘呢?徒兒啊,所有還在學道、修道、辦道,還沒有跳出輪迴、解脫生死的眾生,他們全都是後學啊,全都是還必須借著仙佛、菩薩、真理的指引,才能夠由迷轉悟的眾生啊。徒兒們,你們說你們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前賢,而又哪一個不全都是後學呢?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,就是要你效法聖賢,尊敬有道的人,向他學習,並且要低心下氣,幫助眾生,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,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提攜、幫助,而真正的超凡入聖、跳出輪迴啊。至於佛堂中求道比我早,領命比我早,資格比我老的前賢們,你若明白「聞道有先後,因緣有快慢」的道理,並且真心修道,恭敬所有的人,又怎麼會對他們不尊、不敬、不聽命辦事呢?而那些比我較晚求道,需要我們協助、引領的人,我們若心存慈悲,效法仙佛,又怎麼會不由衷的加以提攜,愛護呢?所以,真正的遵前提後,是要我們學習放下我執,尊敬前賢,提攜後學,並慈悲一切的有緣人啊!
第三條  齋莊中正
甚麼叫作齋莊中正啊?是不是你來佛堂,衣服穿得整整齊齊,頭髮也梳理得整整齊齊,儀表端莊,就叫作齋莊中正的呢?如果你的心沒有清靜,心中永遠充滿著欲望,眼睛喜歡看好看的,鼻子喜歡聞好聞的,嘴巴希望吃好吃的,耳朵喜歡聽好聽的,身想睡好床、穿好衣,意念也是喜歡想東想西,妄念叢生,那這樣還能算是齋莊中正嗎?所以光修外表,不修內德,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沾滿了灰塵,這個時候,你衣著再乾淨,外表再端莊,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齋莊中正啊。所以齋莊中正並不只是頭髮整齊、衣服端莊、外表莊嚴,而是要你內心莊重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全要莊重。換句話說,你能做到內心全無雜念,莊重自持,那才是真正的齋莊中正。因此,你要如何的齋莊中正呢?首先是不是先要正己,才能正人呢?而要想正己,是不是先要恢復自己光明的本性,才能夠去感化別人、影響別人呢?其次,你光明的本性恢復了,顯現出來了以後,你還要守著這一個理,言語合乎道,行為有規矩,如此才能夠真實地影響道親,帶動道親用這齋莊中正的態度,威儀來攝受別人,影響別人。在這末後時期,你們要知道講道已經沒有用了,道也本來不是用講的,而是要用行的,如何行呢?就是用這光明的本性,表現端莊的行為,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理,心中潔靜無染,念頭不偏不邪,七情六慾不再起伏,那才是真正的齋莊中正啊!
第四條  循規蹈矩
甚麼叫循規?甚麼是蹈矩?到底要循甚麼規、蹈甚麼矩呢?所謂循規,就是循著應該守的佛規去做。所謂蹈矩,就是每個人能夠素位而行,能夠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的去走。這就叫作循規蹈矩。那又為甚麼要定佛規呢?因為你們來求道了,求道之後到底是要做甚麼事情呢?是要作成仙、成佛、成聖的事嗎?那你就不按著規矩來做,會可能成仙、成佛、成聖嗎?而平日你不肯素位而行,哪你有甚麼可能會成仙、成佛、成聖呢?所以,每個人素位而行是循規蹈矩最基本的條件。佛規規定的這麼好,你卻不照著走,徒兒們你們說這樣子可以成仙、成佛、成聖嗎?譬如,這默語戒,掛在牆上了,點傳師規定了,操持規定了,大家卻視若無睹,依然偷偷的講話,這叫循規蹈矩嗎?而點傳師就像再生父母一樣,點傳師平日規定下來合理的話,你不聽,都只聽仙佛偶爾借竅才講話,那你們豈不是著形著象,有分別心嗎?所以,不管點傳師如何規定,只要合理,大家就照著去做,這就是循規蹈矩。但是,循規蹈矩並不是只遵守外在的佛規就好,你們還得問問自己有沒有時時刻刻也遵照著心中佛堂的佛規來做事?甚麼是心中佛堂的佛規呢?那就是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人本自具有的良心,你得問問自己:做人,做事有憑良心嗎?有照良心,佛規去做嗎?待人真誠嗎?慈悲嗎?你的良心就是佛規!修道行道非看外表,要看內在。外在的佛規固然要遵守,但心中的佛規,更要去留意,時常擦拭心中的佛燈,不讓自己違背天良,才是真正的循規蹈矩。
第五條  責任負起
甚麼是責任?責任就是職責、任務。也就是我們每一個應該盡心的本份、事務。徒兒們,你們說說看,每位天道弟子,有甚麼樣的責任呢?有甚麼樣的使命呢?是不是有先天的使命,也有後天的任務?所謂先天的使命,就是把九六原胎佛子渡盡,讓九六原胎佛子都能夠達本還原,回歸無極理天。所謂後天任務,就是淨化人心、促進大同,讓人人品性端正、家庭圓滿、社會和諧。徒兒們,你們說,這樣的責任重不重?尊貴不尊貴啊?假若你們人人都能夠盡心盡力,代天宣化、效法聖賢、正己成人,把道的尊貴,在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來,並運用在日常的生活當中,讓自己良心安坦、無愧,讓家人歡喜、感恩,讓社會平安、和諧,讓人類幸福、快樂,讓九六原胎佛子都能夠回復自性,這就是責任負起。而在這最末後的緊要關頭,你們一定要切記把持好自己的心念,端正好自己的行為,小心一切不良的影響。千萬不要在佛堂時畢恭、畢敬,而回到家裡時則輕率、放蕩。那你們不能把道實踐出來,就是沒有真正的對道把責任負起啊!
第六條  重聖輕凡
凡是辦事,不論是辦佛事、聖事,或是辦一切的事。若能以大體為主,以眾生為重,這就是重聖。相反的,如果你以個人的事情為主,小我為重,這就是重凡。所以凡是一切以利益眾生為主的事情,都是聖事,能看重這些事的,就是重聖、就是輕凡。因此,真正重聖輕凡的人,他不會只顧到自己,只顧到別人對自己的尊敬、喜愛,甚至供養。他的存心,一定以利益眾生為主,他的行事,一定以考慮大體為重。這樣的人才,真正做到重聖輕凡。而甚麼是真正的聖事呢?又甚麼樣的事才是真正對眾生究竟有利的呢?徒兒們,你們說,在這宇宙天地當中,除了道是真的,靈性是真的以外,還有甚麼東西,是永恆不變的呢?所以,你們幫助眾生,成就眾生,走上心性解脫、超凡入聖的路,才是真正的重聖輕凡。你能夠修養自己,成就自己,把人心去除,天良顯現,也才是真正的重聖輕凡。否則人心不除,慾念浮動,天良迷昧,無明時起,又怎能說是重聖輕凡呢?又怎能真正的超凡入聖呢?這些問題,佬兒們,你們是否都該認真的細細思索?因為修道、辦道,它只有一個最終的目的,那就是放下一切自我的執著,回復本來純淨的天心。而徒兒們在修道修心、辦道盡心的過程中,如果你沒有至誠的心、不變的心、無怨無悔的心,顯現不出真正的天心佛性,又怎能說得上是真正的重聖輕凡呢?
第七條  謙恭和藹
謙恭和藹並不是只對前賢、點傳師、講師謙恭,而是你要對每一個人都畢恭畢敬嘛。你們自己仔細想想看,身為修道人,是否應該對每一個人謙恭和藹嗎?你們如有研究易經的就知道了。在六十四卦裡,有六十三卦都是凶中帶吉、吉中帶凶。凶就是不好的,那麼唯獨一卦,就是這一個「謙」卦只有吉,沒有凶,只有福,沒有禍。為甚麼呢?易經說:「謙」、「亨」,君子有終,就是說以謙和的態度來做事,則事情容易做得通,故有亨通之象,而謙和的風度,是從心性修養來的,不是勉強做的出來的。也唯有君子,才能夠自始至終,謙虛和藹,而不傲慢別人。易經上又說:人道惡盈而好謙。每一個人都是討厭驕傲、滿盈的人,而喜好謙虛、有道的人。所以懂得謙虛的人,他能夠流露出人格的尊貴,並顯出自性的光輝。他看起來,似乎居處卑微,但是那份人格的高尚,卻是不可踰越的,而這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?,他內在涵養美好的最高表現。因為他放下了一切的自我,而恭敬了所有的眾生,所以謙恭和藹也是自性佛顯現的時候。因為你謙卑自己,低心下氣,你沒有人我之分,你沒有是非之念,而就在這一個當下,那才是真正自我的顯現,也就是真正佛性的顯現。所以謙恭和藹的人,必然能夠成道。相反的,驕傲的人,會看不起人的人,絕對不可能成道。因為,當他驕傲的時候,就是人我相未去,也是執著仍然還存在。而九品蓮臺終究是屬於謙恭和藹的人,所以徒兒們你們要想成仙、作佛,又豈能不謙恭和藹呢?
第八條  勿棄聖訓
聖訓者,聖人所垂示的書訓,也可以指一切記載聖理的文字。換句話說,就是聖賢、仙佛所說的話。聖賢仙佛到底在說些甚麼話?千言萬語,就是說真理的話。說眾生要如何修行,才可以回天的話。也就是說一些引渡眾生如何改邪歸正、由迷轉悟的話。因為聖賢仙佛是已經成道的人,所以他們的話可以代表道、代表真理。而聖訓中的每一個字,每一句話,也都是從他們自性中流露出來,契應眾生各種因緣而解說的。所以,他們的話就是真理,真正佛性的流露,真正光明的引領,真正回天的導航。所以,徒兒們,聖訓是如此的尊貴,你們又怎能不善加珍惜,深深的去體會其中真義,並且身體力行呢?這與所謂的「勿棄」,就是不可以拋棄,不可以輕視,不可以不照著去做。因為,每一篇聖訓或經書,都是仙佛的心血、慈語,自然都有仙佛在護持它。你把它帶在身邊,只要你心正、心誠,無形的它,可以保佑你,也可以避邪難。如此,你怎麼可以輕易拋棄它,而不加以重視呢?既然聖訓是指引眾生如何走上成賢、成聖的路。徒兒們,那你們不照著去做,又怎能修道有成,而真正成仙、成佛呢?何況仙佛,都是大慈大悲,都是為你們生死大事著想,為你們費盡心血在努力。你們又怎麼忍心輕易辜負而不照著去做呢?所以,勿棄聖訓,它真正的涵意就是體會仙佛的慈悲,明白書訓的真意。最後,依訓實行,才能夠成聖、成佛啊!
第九條  莫著形相
莫著形相,就是不要執著外在的形象,而被它給蒙蔽住了。因為一切有形、有象的東西,它都不是究竟的真實,並且終歸幻滅無常。金剛經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因此,凡不能破除形相,還迷昧於形相的人,他的心就都還在象天、氣天中,都不能進入無極理天。而迷昧顛倒的眾生,之所以不能真正解脫,就是都還被外在的相給束縛住了。心為形役,自性不能當家作主,這樣永在輪迴中,流浪生死。所以莫著形相,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仙佛的借竅顯化,而當以體悟仙佛開示的真理、妙義為主。更進一步的,是要你能夠在任何的情景當中,都能夠不動其心,自性作主,那才是真正的莫著形相。徒兒們,你們常說:不偏之謂中,不倚之謂庸。那中道終究是甚麼呢?它就是你自性佛顯現的時候。怎麼說,因為當你一心清靜無為,不偏向一邊,不執著一物的時候,也就是你們不執著形相的時候。你的心沒有被外物沾染、引動的時候,你的心就是這樣子。清清靜靜,無無為為、一無所求的時候,這就是中道,就是自性佛顯現,所以莫著形相,也就是真我的顯現。否則,你執著形相了,就永遠生死流浪、絕對成不了道了。
第十條  手續必清
古書說:「佛家一文錢,大似須彌山,欺心不實報,披毛戴角還。」徒兒們,你們明白嗎?因為這佛家的錢,本是眾生的血汗錢。縱然它很小,也是他們誠心佈施而來的。而當它成為佛家的錢時,就像須彌山那麼高、那麼大。因此,如果有人行財施,成為佛家錢時,你卻不一五一十的呈報、善用,那麼你雖然只是花了佛家的一文錢,但是這一念的貪心,不能實報、手續不清,則自然要受因果報應,甚至來生要做牛、做馬來償還。所以徒兒們,道親行功的東西、錢財,一定要清清楚楚,否則你一行事馬虎、貪念一動、廉德不守,那麼將來就有苦頭吃了。這一點,徒兒們切記小心啊!因為天律森嚴、秋毫必查,在天上你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本賬簿,上面清清楚楚記錄著你們所作的點點滴滴,並且,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偏差、半點的遺漏。所以,今後在佛堂裡人家行功的東西、錢財,你們一定要一一交代清楚,不可馬虎,如此才是手續必清,而成佛才有希望啊!
第十一條 出告反面
出,是出去、離開。告,是告訴、稟報。反,是返回、回來。面,是當面回覆。所謂出告反面,是指前賢交待的事情,無論是大小、遠近,都要緊記在心、認真去辦,事情辦完,定要清楚稟報、不可含糊。或者身為後學的,要出門辦事,理當請示前賢、稟報前賢,並誠心請求指示、接受指導。而每次出門回來的時候,也當盡量迅速稟報事情辦理得如何,以免前賢擔心、掛慮。此條佛規乃是警醒修道人對人要盡忠,對事當盡責。並且上上下下,尊卑有序,出入有禮,如此事事出告反面,圓滿交待,人倫大道,方為無虧,而九六原人乘願下凡,出時有告,反必面稟,自當時掛親娘,不忘無極,故能刻刻念念,無生老中,時時盡心修道、辦道的人,方可以說是真正明白「出告反面」深意的人。
第十二條 不亂系統
不亂是不可紊亂,系是繩索,代表一條金線,統是統領萬物的大道真宗,也就是人人身上的自性,所以所謂的「不亂系統」,它真正的涵義是指每一個修道人,他不可以偏離正道,一切要以自性當家作主,不可誤入左道旁門,這才是真正的不亂系統。而金線有兩種,一條屬先天,一條屬後天。先天的天命金線,自然是人人具足的天心自性,可以以心印心、與天相通的佛心,它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。當人人清靜無念、無私無我的時候,它自然與天貫,靈通先天,不移一步即達理天,而就在這一個當下。徒兒們,你們的先天金線,自然閃爍發光,而靈光照耀三千大千世界。至於後天的人事金線,那是由於你們與引保師、點傳師、前賢之間宿世有佛緣,而在這三期末劫年大開普渡之時,因緣再聚會,彼此再相遇,才有這一個修辦的善因緣。徒兒們,在這最末後的時候,假弓長、假祖師,紛紛出籠了。他們以各種神通、顯化,誘惑修道人,並且以假亂真,以邪亂正,甚至自稱有天命,魚目混珠,擾亂道場。徒兒們,在這樣世局亂蕩、道局混亂、人心險惡的年代中,如果你們不能一條金線緊緊追隨,跟著前賢,穩定步伐,並且內修心性,安立自身,則當一切大考驗、大災難來臨的時候,你們又如何能心志堅定,而真正的躲災避難呢?所以說,當你們修得心性端正、邪魔不得入侵的時候,那才是真正的不亂系統啊!否則心性不正、邪魔入侵,左道旁門任意信它,前賢、引保,不加尊重,則金線一斷,性命亦難保全啊!
第十三條 愛惜公物
公物是指公家的物品,好比佛堂的東西,它是屬於公家的、佛家的,你有沒有好好的愛護它、珍惜它,並且善用它?你能夠好好發揮它的作用、價值,這就叫作愛惜公物,還是你可以把它帶回去,作為個人私有的物品?徒兒們,前面說過手續必清這一條佛規,你們須知「小貪不防,大過必成」啊!所以公家的物品,切勿據為私有或任意破壞啊!再者,佛堂裡代天宣化的點傳師、講師,及這些辦事的人員,你有愛護他們嗎?有對他們不禮貌嗎?有在語言上誣衊他嗎?須知,你若能對他尊敬,就是愛護公物。因為他是代天宣化,是屬於老天的人,如果你不尊敬他、不愛護他,那就不是愛惜公物了,何況你還在後面批評他、罵他?那就更嚴重了。所以愛惜公物,不單單是要愛惜佛堂裡的東西,還要愛惜佛堂裡的人,要好好的對待每一個人,並且相親相愛、互助互勉,這才是真正的愛惜公物啊!徒兒們,這些道理,你們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!你們能愛惜佛堂裡的東西,尊敬佛堂裡的人,就是愛惜上天的東西,愛惜仙佛的人,並且就像愛惜天上的仙佛、菩薩一樣。此外,會站在你們身邊的人,你們也都要好好的愛惜他們。否則你不愛惜,上天自然也不撥人才給你們,那道如何能辦得開,辦得好呢?所以你們走在前面的人要愛惜身邊的人!要他們該吃就吃,該休息就休息,該保養就保養,須知有肉體才可以行功。無肉體,則又如何來行功、了愿呢?所以,身為前賢要愛護後學,你不可以隨便的責罰他。因為,他是佛家的公物,不僅是你道中的兄弟姊妹。所以不愛惜身邊的人,也就是不愛惜公物。徒兒們,這一條佛規,你們可以深深地再細細體悟啊!
第十四條 活潑應事
真正的佛規就是道,它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它本來就是隨著外在的因緣的變化,而永守中道,生生不息的。所以修道人也要有活潑玲瓏的心,不要墨守成規、一成不變。譬如說有些事情前賢不在,無法事先稟報或作決定,但事情已經來了,同時這件事也很重要,無法等待,要趕快辦。那你也要學會面對,承擔起來,及時處理,否則誤人誤事,也是罪過。徒兒們,你們千萬記住你們的所作所為只要對上是合乎天心,對下能夠利益眾生,也就是一切只要是與人有益處的,你作了,縱然不能被前賢諒解,甚至還要責備你,你還是可以斟酌去做,因為我們辦事是辦天事,是替上天辦事,不是替某個人辦事,是辦眾生超生了死的大事,不是辦人間小事。所以當事情來的時候,不可以擔誤的,切勿等待。只要自己是一片天心、公心,即使前賢不在,自己也可以去承擔。只要我們有此胸襟氣度,是對天、不對人,上天自然會諒解你的。何況法無定法,眾生有八萬四千種心,你們也要有八萬四千種法。要學會如何隨時隨地「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」,把握自性真我,應對一切因緣。並且在這當中,學會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才算是真正的活潑應事,才稱得上是擁有最高的知慧。徒兒們,佛的心,是無住的,不沾染一切的。眾生的心,是無常的,不會永遠不變的,所以如何用一切法來度一切心,讓每一位眾生都能夠回歸無極理天。那就是你們要具備的智慧,要思索的問題啊!
第十五條 謹言慎行
古人說:「言者,心之音;行者,心之影」就是說,言語可以表達出一個人內心的心聲,而行為可以反映出內在的心影,所以你內在有甚麼樣的存心,外在就會有甚麼樣的言行。相對的,你沒有這樣的存心,自然也不會有這樣的言行。因此,外在你所言、所行的一切,可以真實自然的反應出你內在心性的一切,所以你的一言一行,就代表著現在、真實的你啊!而道是不可以須臾離的,加上天不言、地不語,道的尊貴是要在你們身上顯現出來的。如此,你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語行為,而不尊敬自家的仙佛呢?何況天有天律,國有國法,佛堂也有應守的佛規。你若說話不小心,做事不小心,任意造下了口過、罪過,到頭不但傷害了別人,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。因為上天對每一個眾生,都是公平的,都是大公無私的,都是寸功不昧,纖過必察的。那麼在因緣、果報的鐵律中,徒兒們,你們又如何能犯了過錯而不受天律的懲罰呢?所以你說話不可以以言傷人,以言敗德,更不可以以言而誤事啊!你當以言利人、以言興德、以言成事啊!尤其修道人更應當口出真理,只論聖事,不說是非,不造口過、口無雜言、斷諸嬉笑,這才是真正的謹言。而慎行也是一樣,你不僅要言行合一,身立標杆,你更當以身行道,代天宣化,處處以天心為心,處處以眾生為念,時時戰戰競競,謹慎自持,心存嚴謹,身自少過,如此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,才是一名真正代天宣化的人,才是一位真正立身行道的人啊!以上
為師已將十五條佛規的真義一一的述說,希望徒兒們都能夠好好的修、好好的辦,並且遵照著去做,那為師保證你們必然成道有餘啊!

修道修心篇(七)


******修道修心篇()
自己慎言自省才是真正無敵。真正的無敵,是內心們有愧疚,心中磊落坦蕩無所憂慮,才是真正無敵。 
人的心很容易迷失,所以要栓心。心不能栓就會有貪欲,有貪欲就會有執著,有執著就會有怨恨,所以要栓心,不要被心所栓,要役物,不要被物所役,要轉境,不要被境轉。如何才能灑脫?要放下、放心。要求得放心,能放心則安。如何能安?做一些心安理得的事情,給予自己心靈最大的報酬,能得到安靜、安詳,所以心寬不在物寬。怎樣才能夠放心?要格物才能致知,所以「心虛明理義、心時即物欲」。 
何謂身物?身物就是酒色財氣,所以要格物。 
心乃仁也、性也;性者,理之端也,心就是本性,也是自古聖賢求仁得仁,豪傑志士成仁取義的開端。 
雖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,但是可不能怨天尤人,要懂得去轉念、去格心,去「了」。了者化也,心受到任何的折磨,要懂得去化掉,否則,累積得結果,苦的是自己。心很容易傷害自己,使自己不健康,心裡不健康,身體也就不健康。 
要格心,格心就是所謂正心,格者正也。 
「十信」冠頂訓:信心、念心、慧心、定心、精進心、不退心、戒心、回向心、護法心、願心。 
今天的垃圾今天清,今天不倒,今天不清就容易發臭,內心的垃圾也是這樣。為什麼要今日事今日畢,這個「畢」,就是在睡覺之前不要忘了反省自己,這才是真正的行道,真正的修道。 
隨緣才能自在。希望你們保有的是那一份對自己的心,希望你們不要自我傷害,把愛散播到每一個角落,給需要的人,讓你們對眾生的愛永無止盡。
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歡喜心去面對,人生的路途中很難完美,所以以歡喜心去接受這個缺陷,才會成長;要以歡喜心去觀看這個缺陷,然後超越它,所以看到不好的要去包容,看到好的要歡喜的接受。 
心中念念有仙佛,心中就有佛。念的很誠心,也會成道。 
知道眾生的病痛就是他心通,知道眾生的病苦就是慈悲心,有慈悲心就很容易做仙佛了,西方雖遠,一下子就到了。

修道修心篇(六)

******修道修心篇()

如何才能明心見性?只要身體力行去修即可。如果一直求明心見性,反會被這四個字限制,無法超脫。因此,明心見性要行無所住而生其心。 
要依附中道,中庸之道是我們的本性。我們的本性就是中正;你們的真心在哪裡呢?真心無所不在,但現在為了讓你們明白,所以指了一個所在,「中正」才是我們始終不移的原則。 
每一件事情其實沒有好壞,但看自己的心念,不要執著於什麼好、什麼不好。 
每個人都秉持孩子的心,這樣便容易和仙佛契合,小孩子的心事不會記恨的。 
如果想修道就要拿出赤子之心,赤子之心就是純善無惡的心,要去偽存真,當去偽存真時,就可以得到真性。和謂「真性」?就是沒有對待,人家對你好,你一樣好,人家對你不好,你也一樣好。 
人有想不開和想來想去都不通的時候,那時候就放下吧!既然想不通了,多想也沒有用。修道是保持初發心,保持天真的心、純真的心,對待每一個人都不要有分別心。 
當一個人起心動念還沒有行為的時候,還可以制止、可以控制,還可以去改變,所以叫不貳過。 
心是假,什麼都是假,心真即是真,心誠一切就化為光明;心不靜就排不好的氣,所以要把這股正氣迸發出來,讓人家感受得到。
有一顆美的心,看萬物、萬人都是美、都是善。有純善的心,看任何人、事、物,都不會覺得有缺陷。不覺得有缺陷,心就更廣了。 
當真正瞭解自己的時候,唯一不會欺騙你的是你自己,還有仙佛常伴著你,如果心有領會的話,應該會感覺的到,常常有一股力量支持著,那是自性潛在能力的發揮,那是真正跟上天靈犀相通。 
將人心除掉,學習天心。當你需要什麼就能給什麼,這就是天地之心。所謂悟才是真禪,真禪就是玄妙禪,妙禪也要發自自己的內心,你擁有什麼樣的心?一個大愛的心,還是一個孤愛的心?就看自己的造化了。為師希望你們的發心都是出自內心,是沒有條件、沒有要求的,是自己自願的,發出內心的甘願,那才有效。 
只要至誠就能感天,就能靈,存有至誠之心沒有分別,自然就是道,自然就能靈,就能產生一片公心、一片真、一片誠、一片恒。 
不要以形象誤導正常的心,不要以人心來修道心,要以道心來修人心,不要心中有仙佛卻目中無人。 
大家常說人情債還不完,可是如果以道情相對,那就沒有局限了,因為道本自然,道本在天地之間,擁有道心就如擁有天心一樣。天心是平等的,是沒有利益的對待,所以只要秉持著天心、公心就不怕有過錯,所謂「有過則改,君子不器」,「有過無憚改,善莫大焉」。 
城樓一定要有基地,凡事一定要有基礎,其實有與無都不要有執著,這樣才能和天地合而為一,才能公心一片,也才能達到濟公。有了執著、局限、見地、限制,就不叫公,有範圍、有局限就叫私,有心要無為,有為要無心,這才堪稱為「小濟公」。 
以天心印人心,即是濟公。

修道修心篇(五)

******修道修心篇()

什麼是無為而為呢?當在意越多,得到便越少,執著越多就越痛苦,煩惱也就越多。 
遇到痛苦時,要如何?(一)找知心的朋友訴苦(二)寫日記讓痛苦有寄託。苦來自心理想不開,執著迷惑。遇到事不必痛苦,是過則過,何必記在心頭,不必與自己計較,過不去。念頭轉變一切,將痛苦轉成快樂,痛苦轉成零,成功、失敗一念抉擇,立志成功,有志向就有力量,心有力量,一定能成功。 
要記住,你們是為師千百億化身的活佛,不要循偏私,不要只為自己,箭頭不要老是指著別人,多指指自己,指自己的偏私,然後要去偏私、循正義,心無偏私自然公心一片,做出來的事就不會有所倚偏,而是光明一片。 
體驗生活。禪玄不玄?禪之意就是單心,就是最簡單的心。 
當真誠的時候,不用祈求上天,自然就會有感應,因為當下即是天心;有苦有難時,肉體受折磨時,先問問自己,當下有無誠心?有時貪得無饜,貪心不足,容易損壞自己的福氣啊! 
人都是在成敗之中起對待,心不平衡,每天都不快樂,所以做事情,不要在成敗之中衡量自己的能力,也不要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。 
人在塵世中,往往盡了心就要得到,這樣就不快樂了。「真」在哪?再不欺不騙、天真可愛、純真之中,要真在真心不退才會成功,人生的困難坎坷,突破要看自己。 
生命雖然短暫,有一天的生命,就有一天的光明,就得好好的去把握,即使現在只剩下十分鐘,你成全了一個人,那就功德無量。一個轉念就是一個奇跡,奇跡不要外求,自己身上就有奇跡。自己就是老師。所謂知迷即悟,知道自己已經在迷失,你就有救了。 
「即刻開悟」,何必去印心呢?自己就可以自己印心了,自己就可以看自己了,咱們要看的是自己一顆善良的心,赤子之心,而不是向外求佛求玄,否則就本末倒置了。 
思想、欲念就跟白浪一樣,一波接一波,什麼時候能夠安放它呢?當你知道隨緣的時候,就懂得安放它了。 
現在為什麼道降火宅呢?因為不但要你們獨善其身,還要兼善天下,如此才能夠世界大同。自己的內心跟肉體有沒有小同?有時候可能沒有,這個叫做心跟行不合一,心為形役,就不能做個自在快樂的修道人。 
做什麼事情都要當下安心,放手去做、專心去做,那一定做的好。放下不必要的心,保持現在原有的一顆赤子心、好的心、善念的心,那就能夠自在、安心,所以無時無刻都能自在,就能與佛、與天合而為一。 
佛不是偶像,佛也不是求不得,而是當下的發現,內心的自我期許,現在的佛心能維持數十年、百年,就永遠是佛了。 
如果心中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,那是沒有時間的限制的,一秒也是永恆!你們的體會如果能夠保持出衷不變,那未來也就不一樣了。能夠把一化為永恆,把這個道生而行之,未來就可以成佛。 
佛性的流露,就是處處圓融、處處圓滿、處處和諧。所謂的太平,不是世界都變的一樣,而是大家的心都有一個共同的希望,共同的努力。自己的心要先清、先平、先和,要不斷的進步提升,還要有耐心,忍之、耐之,自然就風平浪靜。 
知道什麼是天人合一嗎?只要你願意,上天就幫助你,這樣你的真主人就是上天。 移了凡心的時候,上天就取你那一點心。把握當下即是悟。 做一切決定,只要利益眾生,就都是最好的。 
只要保持一顆赤誠之心,相信自己,就是相信別人;相信老天,就是相信自己。 念念是佛,才能做個快樂的天使。 
為什麼會有是非?因由心起,因為心存著過去的不好,現在的不好,未來也認為不好,這叫三心,過去心不思,現在心不存,未來心不想,才能真正清靜,心無罣礙。 
學道要先從心做起,所謂相由心生,佛性顯現時,不會有好壞善惡,更不會被外境所影響。 
肉體的辛苦比不上心靈的辛苦,若心靈愉快,可把肉體的辛苦抵銷掉,修道要天天保持快樂,才是真正的修行人,這就是禪定。 心門打開,悟把事情推給外在,先要求自己。 
提的起要放的下,遇到事情,解決之後,要化為精神,不要化為負擔。 只要把責任盡好,就什麼罣礙都沒有了。 
讓自己沒有牽絆,讓自己活的更自在,揮掉煩惱,要靠自己啊!

修道修心篇(四)

******修道修心篇()

心情最低潮、最難過得時候,就是你的世界末日。這樣的世界末日比生死更可怕,因為你的心已經死了。希望你們不要有世界末日,也不要恐懼世界末日,而是更勇敢地去面對你當下的日子,因為未來還有更美好的日子,你不去做,它依然是這個樣子,如果你去做,這世界會因你而有所改變。希望你們能夠去touch別人的心,去貼近別人的心,更要去關懷別人的心,你們害怕世界末日,害怕這世界不好,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做的好不好?你內心有仙佛、有道、有上天、還有眾生,你就最了不起了。 
修道就是要學習如何舍掉不好的行為,舍掉貪嗔癡三毒,名利、煩惱即不愉快的事,以平等心、知足心、感恩心來面對眾生、面對自己。 
以歡喜心來接受人、事、物,以歡喜的心來完成它,才不會有不平,如果心不平,如何以一顆很靜的心來完成事情?有不平就有忿怒,就會對人生氣。 
為師到你們家,你們可要心中充滿法喜,不要愁眉苦臉,不要我到你們家卻被你們的臭氣熏出來,人的臭氣是很強的。家裡要感染一些好的氣氛、好的氣息。不要讓為師一去就被熏出來。每個人都知道人間是苦海,就不要一直吐苦水,一直吐苦水,這個苦海是不是變得更壞?每個人都要有樂觀的心,進取的心,不要將這個苦海在每一個佛堂裡製造出來,要將這人間變為淨土,要讓你們的家變成快樂天堂。 
你的心不平,人、事、物當然就不平,不平就不安。求道就是求心安,心安理得就高興圓滿了。修道是修什麼道呢?其實道不用修,大家把規矩做到就好了。 
葫蘆寶怎麼打開?當下佈施一下笑,那是不是打開了?笑著迎接所有的一切時,你會發覺世界實在妙呀!人人緣來都是著麼好呀!好與不好只在於你的用心而已。你們執著什麼?執著在於自己的得與失,執著得失,就永遠在煩惱之中,紅塵就好像苦海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可使這一波又一波,需不需要在內心自己去撫平?你們不是經常講無風不起浪嗎?風又是怎麼製造的?內心的風有是非之風,有爭奪之風,有太多太多風,都是人我之間的對待所造成的。 
當你在受苦,在逆境時,要把你們的心當做平常心,就不覺得苦。 
如果你的心一直只想快樂,只想吃好、穿好就覺得最幸福、最快樂。但是你要瞭解,這種樂往往會把你引誘到最痛苦的地方去,所以今天明白這一點,不管在人生旅途中,或者修道途中,不要怕辛苦,不要怕受難。 
所謂「思無邪」是至理至性、存然無染、反璞歸真、自然而然、一心不忮不求、沒有私心。正心就是無邪,如保赤子之心一樣,沒有前後左右,卓然而立。 
南極仙翁、活佛師尊「忘」字訓中訓五篇:忘貪常足、忘癡常適、忘嗔常平、忘苦常樂、忘迷常悟。 
人生最悲哀的不是死亡,是迷、是執著。 
要了生死,一定要斷煩惱,你們煩惱由什麼而生?因為有貪、嗔、癡,「貪」,常常貪心不足、憤憤不平,也常常生愛欲,看到什麼愛什麼,愛不得就生痛苦,所以煩惱從三毒來,三毒就是貪、嗔、癡。「嗔」,遇到不如意的事,就忿怒,不高興、生氣,要知道,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那能事是順心如意,如果事是順心如意就不用做人了,就可做仙佛。「癡」,癡心妄想,想了入迷就叫癡,癡的話就愚,癡愚,癡愚,常常是連在一起的。這些貪、嗔、癡,就是煩惱的根,就是痛苦的泉源。眾生就是不能保持常覺的心,如果覺性常保持,就是仙佛菩薩與聖賢。覺就是不迷的心,常常清醒的心,那就是覺,覺就是不迷,常快快樂樂的。如果常保覺性,成道有餘。為什麼不成道?因為眾生覺性只保持三分鐘的熱度,一經人事的歷練,就黑暗了。 
人為什麼有苦惱?有了貪、嗔、癡三毒的心,就會迷失自己,就會很苦,就會受苦,苦無止境。「忘嗔常平」的意思:有了嗔心就不能平,心就會忿怒,忿怒就會起波動,那就不能清靜,就會受三毒的心牽絆你、左右你、障礙你,所以說要把嗔心給去掉,「忘苦常樂」:沒有貪欲的心,就會滿足,會知足常樂。「忘癡常適」:沒有癡心就能安適,沒有癡心執著就叫安適。 
為人要「善忘心」,如果能夠忘,就能夠得到清靜之心,因為你們都不能忘,常常記的前塵往事,所以常常就受到貪嗔癡愛的苦,如果能夠修「善忘心」的話,忘記苦惱,忘記所有的不愉快,那麼就能夠達到快樂。所以要忘貪、嗔、癡才能夠「忘迷常悟」,才能夠了苦解脫。 
成功的人要存什麼心?慈悲心、愛心、耐心、信心、誠心、真心、感恩的心、報恩的心、知足的心、歡喜心。 
當我們心存感恩的時候,要把這個恩德繼續傳下去,讓別人也能感受此等恩德,那應如何去做呢?就是要推恩。推恩就是效法天地,效法日月那種大公無私的心。把你們自己內心的恩表現出來,讓大家也一起來感恩,這個行動就叫推恩。 
希望你們遇到事情的時候,不要心存怨言,有怨言,則心不平、氣不靜,思考也就沒那麼精通,也就沒有那麼神通。心平氣和就有神通,萬法由心生,萬法由心滅,所以說「心法」,而外面講的神通是有法術的,和上面所講的神通不一樣,只要靜下來、平下心,自然神通就出現,那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修道修心篇(三)


******修道修心篇()
道生萬物,道是一切根本。要依道而行,才能夠長久,如果背道而行,就會自作自受。並不是上天和仙佛要懲罰不乖的人,而是因為天理昭彰。天理在哪裡?就是天地良心。上天仙佛都是慈悲的,縱使你有滔天大罪,但是你的良心會不會苛責你?所以做事要先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。 
生命要有深度,要有廣度,而且還要有「明度」。明白的明、光明的明。明白自己,凡事要清清楚楚,掌握自己的每一個心念,清楚自己的一動一靜,要讓自己有明度,只是知道清楚,漸漸地,你會變得敏感,當你變敏感的時候,就會被情緒弄得團團轉。如果你沒有廣度,便沒有辦法包容,希望你們有明度,也要有深度,還要有廣度。不僅明白自己,還要包容自己,不僅明白別人,也要關懷別人、寬容自己。 
感恩的心最美。要效法仙佛的精神。有一顆不忍人之心,就要好去開展,讓天心流露出來。 
對於社會上的不幸、世界上的災難,你們要能夠發出心念去默禱,希望讓有緣的眾生也能夠歸入正道。你們的一念很重要,今天你願意出來,自然上天就幫助你。如果你對自己沒有信心,對道不肯定,那自己自然先被自己淘汰。希望你們好好一點一滴去學習、去用心。人有病痛的時候,就有無奈的時候,這個時候要從你的心念轉念,自然會有貴人相助。 
入了佛門,自己的心性要自己負責,凡間的形像是老老少少,為師看這一切都是幼稚的,為什麼?因為人的見識有限,所知也有限,看著徒兒們常常局限在一個漩渦當中爭執不休,想想十年前你所執著的是什麼?今天得到的又有什麼不一樣?那樣東西沒得到?失去了又怎麼樣?十年前的你跟十年後的你有什麼變化?人總是要不斷的精進,今天修道、辦道,完全在於你的初衷、你的發心,人家說初發心容易,但是如何把它變成一種長久的信念就不簡單,所以為師勸徒兒修道不要情緒化,心胸要放寬,一個人想要看得更寬,必須要「無私」,你的容量才能夠納得更多,才能夠看得更遠。 
人的心沒有太多的罣礙,煩惱,當下就能和仙佛契合。有些人說這是心誠則靈。那種契合就像父母和小孩一樣,不求回報,疼在心裡,不忍小孩受苦。 
真真假假、假假真真,心中若真便無虛,心中若假真何覓。人落入凡間就不是絕對,就是會有對待。如果把心處在一個執著我相的絕對性心態之下,就無法辨出真假。如果賢士們把心放在絕對性的想像當中,當事情與你想像中的思想有所出入時,你會去取外在的客觀想法,還是執著於自我中心的想法?眾生心中的我執產生了這種絕對,這是一種迷妄,貪嗔的想法,不是正知正見。什麼是絕對?天地才是絕對。天不言、地不語,這是絕對。眾生們再怎麼踐踏土地,糟蹋這塊土地,土地還是默默的承受。太陽、月亮也是絕對,朝陽升起之時,會不會給善人多一點陽光,惡人少一點陽光?所以說只有天地是絕對的。而世間是無常、是對待的。 
欲乃惡之蒂。有貪心就有妄想,所以要知足常樂、存養省察。身為一個修道人要隨時的反觀自己、格物窮理、去除身物以及心物、摒除心中的雜念,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清靜。 
有得就有失。其實你們擁有的只有你自己,所以要好好的善用身心,好好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、了自己該了的願、盡自己該盡的責任,不必太在乎順與逆。順逆只是一個過程,其實不管是順、是逆,你們都會有所得,應該無所住而生其心。佛是什麼心呀?佛是慈悲心、無心。什麼是無心?就是不執著。祂不會覺得哪個眾生比較帥就特別疼他,再佛的眼中大家都是佛子,大家都一樣,沒有所謂的美醜,憑的只是一顆心。 
人的心容易受到別人的一句話而影響心情。人的心就是不夠堅定,容易受別人影響。心念一動,上天都知道,心念善就是天堂、心念惡就是地獄,所以要小心念頭,不要想不好的、壞的。人要有光明的思想,才能作出光明的事,舉止也就合乎於禮,所以上天堂、下地獄就在一念之間,所以君子要慎獨,要時時留心自己的思想,因為思想會成為言語,言語會成為行動,行動會成為習慣,習慣會成為性格,性格會成為命運,所以思想很重要。 
不可以存有猜疑的心,心真一切真。心一動念,撼動天地,所以要好好把持住自己的心念,一念善就是天堂,一念惡就是地獄,所以說人心善變,心美物物皆美,心善物物皆善。 
遇到困難要如何解決?如果心浮氣躁,解決得了事情嗎?先要把心定下來、靜下來,這件事該如何解決?把心靜下來,許多妙智慧就自然產生。智慧非金錢能買,智慧乃在逆境中取得。 
是不是能看透,是不是能看清,是不是能灑脫,也是你目前所能做的。如果在每個當下都能做好,都能安份,都能盡心,都能守本份並且無所求,那麼即使你碰上任何事情,也都能臨危不懼。希望你的人生無怨無悔。好好盡你們的責任!你們常說要讓世界更好,要讓環境更好,但是要問一問a自己,你做到多少?常說要做環保,你們的心環保了嗎?甚至再有垃圾的時候,竟向外面丟,向別人發洩。所以要好好掌握自己的心,這也是修行。 
什麼叫「妙行無住」、「應無所住而心無潮」?如果說心裡沒有什麼執著,沒有任何的罣礙牽絆的話,心就不會起浪潮。浪潮就是你的喜怒哀樂、六塵、七情、三毒,在這世間這些可以免除,就是中庸之道,也就是道。

修道修心篇(二)


******修道修心篇()
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成長,往往是在曆煉中才能茁壯。你有幾分能力,老天就給你幾分去辦,所以不要輕視自己。 
自私之心不可有。放眼望去盡是寬廣,莫要讓狹隘障住自己。多聽、多想、多做,不要太多話。 
做事不要太盡,留一點後路;氣不要太強,留一點精力;才能不要太顯,留的以後發揮,精益求精,剛柔並進,莫在強中強出頭。 
以德報怨,莫枉費承受的恩德,既然承受的多,就要了願的多,不要去想任何麻煩的問題,心靜一切空,空了有何煩惱? 
功在暗處得,莫在表面圖虛名。守住自己的願,多做少說;注意自己的身體,莫要逞強,珍惜自己的生命。
修煉功夫,既麻煩又苦,但只要有心,只要有誠意,都可以突破的。事在人為,你跟上天要什麼,上天就給你什麼。堅持自己的信念,不要輕易改變。
 
修道很簡單,第一、將不好的習慣改掉;第二、捨己為人,不求回報;第三、雖遭受人情冷暖,能然樂情彭湃,濟世救人,如此方為聖賢仙佛的腳步。 
你們辛苦是應該的,是上天給你機會,有機會才有的辛苦,要感謝。無所求之求是大求,無所為之是大為。 
修道就是要先改變自己,而且不要先入為主。要先觀察、先體悟、還要先參與,你才可以先下定論。 
人人都是佛堂,把你的佛堂帶出去,讓每個人看到你都像看到佛堂一樣,那麼的優雅、那麼的寧靜。所以、你的心要當一個大佛堂,容納每個人,行到哪裡就開示到那裡,那麼,你就是在世佛堂。 
修道需要誠心加菩薩心加耐心加喜舍心加無為心加天心加智慧心。 
現在修道最大的障礙是只想問別人,不問自己。為什麼為師要你們更上一層樓?先瞭解自己、明白自己,先問自己做了嗎?付出了嗎?再來問別人。凡是不能只往外看,而要往內回光。自性佛一明,幻就能夠滅,自性佛不明,你就被幻所迷。 
從此刻起,每天早晨、睡覺前,念三遍「濟公、濟公、濟公」,希望你們都能夠持之以恆,你們口中、心中所念的濟公並非為師一個濟公,並非只是這個人相而已。形象是會毀滅的,但是如何以道來淨化情,就得靠這個形、這個相,來分辨理路、分辨情理,把我們心中的人情、心中的愛化為道情,化為大愛。 
所謂修道、辦道,要當仁不讓,要當機立斷,當下即是道。 
修道不要把它當作是一種壓力,而要把它當作是一種本份。假如把修道當作是一種壓力,那會修得很痛苦。 
希望你們秉持著這片無憾無悔的心,踏上這條返鄉歸路,讓你們的眼淚為眾生而流,把你們的歡笑奉獻給眾生,把擁有的一切通通回饋,這就是你們的本份、使命。 
要當仙佛不難,只要現在在行仙佛菩薩的道,那就是仙佛。只要把菩提心發出來,那麼佛堂裡的每個人都是仙佛。 
修道之六到:心到、手到、眼到、口到、耳到、腳到。 
以慈悲喜舍之心貪圖,以平常無為之心化起伏,以質樸簡單之心化虛浮,以踏實認真之心化疏忽。 
要認理而行。現在修道、辦道不可以再盲從了,要守戒、持戒,把經典當作鞭策的力量,把同修同好當成是志同道合提攜的道友,不要太重形象,在末後的時候,愈重形象,就執著愈多。 
對自己負責,只要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本份做好,其實就都是一個大作為。把自己做好再推展到外面去,這就是大作為。大作為就是要突破自己,本來所不能做的,開始嘗試去做;本來所不能為的,嘗試去為。 
修法不被法困,修心不住心。修法當下悟道而超越言語,那就是法。 
所謂「重聖輕凡」,回家把家照顧好也是重聖輕凡。所謂「凡」就是欲望,「聖」無所不在,「凡」卻是只存在你的私心。所以說萬法由心生,不簡單之處是在於如何拿捏,不要以為在道場才算是「聖」,所以可以說「無處不聖,何處不凡」。 
修辦這條路是沒有終點的。了願要再來,來了還要再來,知苦了苦而已。因為人生不過是如此,唯有隨喜自在才是真的自在。 
心美的人看什麼事物都美。凡事得從心境下手,因為心境美,物物皆美。 
在日常生活當中,遇見任何事情,記住!用一顆很感恩的心去面對。不管今天問題、困難再哪裡,不管這件事討厭也好、褒獎也好,都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。 
不要求名、求利,這求名、求利,就會被困在當中。即使只求一毛錢,但還是被這一毛錢給困住。欲望越多、越求,越無止境,唯有放下,才能夠求得解脫。唯有解脫,才懂得如何去修、如何去走,唯有解脫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 
來到這人間會被什麼所引誘?一些氣的流行。所以要小心每一個動念,每一個動念都會影響你們很多,有不好的動念就會產生不好得結果,所以更要小心。 
當你很明確地決定每一分、每一秒、每一時刻的目標時,應該要很莊嚴。為什麼要很莊嚴?因為是你對自己看重、對自己認可,而不是別人來肯定你。 
萬教還是回到原點,沒有0怎會有一、有二、有三?怎麼會有延伸呢?所以說當下決定的目標是正確的,就要「擇善」,不要只是「固執」。人就是容易執著,修道最可怕的就是既執著又固執,活潑、玲瓏、瀟灑一點不是很好?活潑、玲瓏、瀟灑,就能使內在與外在合一。 
人不能以「感覺」過一生,要「用心」過一生。因為感覺很容易套在別人身上,很容易傷害他人。多認識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可走,一切的外物只是助力。

修道修心篇(一)


*****修道修心篇()
修道要把握時機,現在不修,過了就沒了。該做的時候,要又快又准,把它抓起來,這就是道,因為這個時候,你心無旁騖。 
自己的發心跟體悟,才是最重要的。想要有智慧,就必須去經歷、去改善。好比一件事來了,怎麼樣去處理才會圓滿,才會順暢,這都是在運用智慧。學道也是一樣,學了道,就要知行合一,才會發揮最大的力量。 
希望徒兒們都是見道成道,今天有覺得不圓滿的地方,盡心去做,從小圓滿成就大圓滿,從小地方做起,從推功攬過中去圓滿,而不是只看一個小地方就去批評譭謗,這只會把事情越弄越亂。 
老天降道不是教你們畫符念咒,也不是教你們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,而是直接了當就跟你們說每個人都是佛祖。自性就是本身,肉眼看不到,但是徒兒們不妨仔細考核歷代古聖先賢及五大教主,哪一個不是從日常生活當中修成的呢?所以不要架空自己,知道嗎?什麼叫做不要架空自己?修道要任勞任怨,不要跟別人多做比較,自己能做就做,老天不會虧待你的,等到水到渠成,自然就會有人肯定你。什麼都沒做,空說了一大堆,把自己架空了,沒有腳踏實地,沒有真實的付出,就沒有辦法得到肯定。 
情緒是會變動的,如何能讓初發心能夠常保不變呢?如果要使我們的信念常住,就必須透過不斷的實踐,不斷的去做、去實行,在不斷的實行中,或許會遇到挫折,會遇到失敗,也或許會得到成就感。但是如果你一旦跌倒了,沒有一蹶不振的話,你的信念將會因此而更加堅定,這就是「常住無間」,知道嗎?所以為什麼聖賢要說知行合一?只知不做終歸虛談,而只做不想則太過魯莽。當你有一個信念、有一個善念,要如何去達到它呢?那不是三天兩頭的事,必須透過不斷的實行,終其一生,直到蓋棺論定,方能夠論成就。 
人間、地獄都不是你們的歸屬,我們是有使命而來的,不要妄自菲薄。替老天擔當,代天宣化是我們的本份,為什麼?天生地養的嘛!天地恩、父母恩最大。 
修道就是要改正不好的念頭,回復本來就有的良知良能、本來就知道的道德觀。本來就知道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姊妹,本來就知道要報恩了願。孝順父母要在平常無所求的時候去做,那才是真孝順。 
人的本份就是要對自己負責,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攸觀眾生、攸關自己以及周遭的人。今天你進入了佛門,學習的是道,道在哪裡?道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麼自己就要以身示道,自己去實行,那才有價值。 
瞭解自己,就應該誠於中,行於外,別人看你是一尊佛,那現在這個世界就是天堂了。也因為你的心境,環境才會營造未來的天堂,不用去西方找佛陀,也不用去西方找琉璃光世界。既然做一個人就要好好地把本份做好,不要好高騖遠去強求成佛,到處去跟人家學參禪、打坐、通靈,這些都是不需要的。在心裡用最合乎自然修行的方式就可以成佛了,因為那是慈悲心的顯現。學佛要用最自然、最誠敬的心,所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辦最不平凡的事情,即是白陽的殊勝。 修得好也要講的好,口、心、行要合一,這樣才像修道人。修道最重要是要明理。 
遇到每一個瓶頸,都是成長的時候。不要每天都只看到表面的自己而已,修道要深入,做人也要深入,做人不能只做表面,這樣別人也會以表面來對你們。 
修道可別只重視好看、好吃、舒服,要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 
行道在於公心一片,在安於自己的本份。行此道要無怨無悔、有始有終,休息後再出發,要保證自己真正下功夫,讓世界多一份安詳和。希望在這麼緊急,這麼動亂的時勢中,徒兒們能個個定下心來,真正的靜下來,誠下來,誠於自己,誠於人,誠於物,誠於你自己的本份,面對自己的心,誠於中,然後行於外。 
做什麼事情都一樣,不要一直等明天,要把握今天、把握現在、把握當下、這才是真的,才是永恆。 
把它當作自己該做的,就不會做的心不甘情不願。就像吃飯吃得那麼高興,把修道當吃飯,當作在享受一頓美食,那便巴不得天天享受到。所以一念之差,天淵之別啊! 
在最恰當的時候做最恰當的事,就是修道。因為我們不可能沒事找事做,總是遇事、見事、辦事。人間的事情辦好、就是天上事情辦好。 
修道沒有止境的時候,休息是內心的休息,不是腳步的休息、腳步的淡然,腳步要積極,可是心境要淡泊。辦事需要眾志成城,可是,不要為自己來爭功奪名,辦事的時候要a無所為而為,上天自然給你力量無窮,有所為而為就總是力不從心。所以要傳燈,傳這個慧命,傳這個千年的燈塔,指引著眾生一直走下去。 
修道不是在佛堂修道,不是在人前辦道,而是在你獨處的時候,在你面對每一件事情的時候,那才是修道。 
天上果位人間定,但若是為果位而有所打算,就不是果位了。因為心有所動就不是道了。 
選擇適合自己的路。每個人皆有本身具足的能力,既是本身所有,就不用再去找,更不要掉進漩渦。因為本來就沒有漩渦,又何須跳出。 
好道的人就要厚道,厚道的人,就要常常去廚房學道,不要常常坐在裡面學舒服的道,而要去做那些打雜的道。 
修道是時時刻刻,是沒有中斷的。休息了,就浪費了光陰。

修道四門課程篇  品格


******修道四門課程篇 
品格 
    要成就美德之前要具備兩項:勤儉、真心。要具備什麼樣的行為才會具有美德?需要有善行,然後是美德。心得要行才有德,才會有真正的真、善、美。 
修道人,首先就是要修自己,達己圓滿;修身立德,首先要正己。什麼叫做「德」?「德」就是博施濟眾,因為慈悲喜舍才有德,所以,得道還得要培德,還得要修身、正己。成仁,才能真正的立德,才能真正的立功。 
    凡事反求諸己,多替他人著想勝於自己,就是所謂的成熟。自己靜坐時,就能內省自疚,閒談時,不要談人是非。內省不疚則安,禍最大莫過於貪,罪最大莫過於談人是非。 
學做仙佛,學修養就是一個韌性、韌度。
一個「革」字,要洗心革面;一個「刀」字,要快刀斬該斬的。抓的越多就缺少越多,如果說人生的處世哲學,把這韌度、韌性學的好,做什麼事都能成功。 
    惡習要馬上改,不要老是明天再改,有點積習、惡習,就要力改,不要想說明天再來,或許下一分鐘,就沒有呼吸了。 
    一個動機、一個念頭,就是一個過,再付出行動,就是二過了。 
    當自我放縱的時候,就是自我傷害。 
功德 
    現在也是在存無形的錢,知道嗎?已經在理天開戶了,開了戶就要將無形的錢存進去。這無形的錢要如何存?(行功立德)不一定要在佛堂才能行功立德,今天對人說一句好話,給人一個方便,給人一個小小的幫助,這都是功德一件,在生活當中都可以行道,都可以將到好好發揮。 
    無怨、無過就是功德,無怨、無過就能無悔,這就是功德。但如果執著于功德,就沒有功德。 
   修道不可以有功德相,要去掉功德相,才是真功德。 
   處處給人希望,就是有功德,不是在佛堂做了多少事才有功德,功德事隨時給人希望。 
    所謂佈施並非施錢而已,真心的佈施,不在於錢財的多少,而在於是否真心。 
施捨時,就好像將左手的花交到右手一樣,施來施去,都是在自己手上。越施心量越廣,這才是施捨的真正涵義。 
    不管是哪種佈施,只要有心,都是很好的佈施。 
    心、面、言、身這四種佈施,「心」要如何佈施?心純正,沒有污染,沒有偏念,也是一種佈施。因為心正沒有偏,就不會製造心靈垃圾,這也是一種內在的功德。「面施」,面帶微笑,帶給別人快樂,自己也快樂。「言施」,儘量以鼓勵代替苛責、儘量講好話、儘量不要批評別人。「身施」,以身作則,去推動別人,看到別人有難,要去扶持別人。